研究发现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困难重重
点击次数:898 更新时间:2015-02-11
ELISA中国机器人技术40多年来取得了长足进展,在空间探索、深海探测、灾难救援、南北极科考等极限环境任务中得到成功应用。他所在的沈阳自动化所亦在机器人领域取得多项科研成果,参与完成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灾难救援机器人、南极和北极科考机器人等。但他告诉记者,面向未来深空和深海的应用,中国的机器人还面临着环境适应性、系统可靠性、作业自主性等方面的挑战。“虽然我们国家机器人领域的从业人员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整个国家的机器人技术和产业现状并不乐观"。
这是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刘金国对中国机器人领域取得的成就进行的评述。这篇题为《中国机器人成就斐然》的研究报告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刘金国和英国萨里大学教授高扬合作发表的,在国内引起热烈反响。
超七成依赖进口高性能机电器件尤甚
刘金国所说的这个“不乐观"首要的问题便是对进口的依赖。我国机器人的进口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整机的进口和关键器件的进口,两者的进口都在70%以上。高性能机电器件技术尤其缺乏。
机器人的整个过程有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器件购置、本体加工、集成测试、系统应用等环节。而高性能机电器件与整个机器人过程的各个环节密切相关。高性能机电器件如电机、减速器和驱动器充当机器人的“器官"或者“肌肉",对实现机器人的主要功能而言*。就机器人产品而言,其主要的高性能机电器件包括高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和驱动器等。